廣西新聞網(wǎng) > 首頁欄目 > 滾動新聞 > 正文

軍民同心、生死與共 兩代“沂蒙六姐妹”見證老區(qū)發(fā)展巨變

2021年02月19日 11:13 來源:央視新聞客戶端 作者:閆乃之 卞曉妍 尚凌博 編輯:潘曉明

  山東臨沂是革命老區(qū),在革命戰(zhàn)爭年代,沂蒙兒女傾全力支援前線,克服重重困難為勝利作出重大貢獻。她們“軍民同心、生死與共”的精神在沂蒙大地代代相傳,影響至今。也激勵著新時代脫貧攻堅戰(zhàn)場上的“新沂蒙六姐妹”繼續(xù)為人民忘我奮斗、無私奉獻。

  這里是山東臨沂的蒙陰縣煙莊村。春節(jié)前夕,我們尋訪至“沂蒙六姐妹”故居。陳舊的小屋,還留存著做針線活的剪刀、納好的鞋墊兒。

  “沂蒙六姐妹”已經(jīng)相繼離世,這間小屋對她們的子女來說,深藏著難忘的支前往事。

  沂蒙六姐妹伊廷珍之子 徐敏安:她經(jīng)常說,真是想不到過上了今天的好日子。你們年輕的,別忘了黨、別忘了解放軍。

  “沂蒙六姐妹”之一伊廷珍,曾是這里的副村長。她曾經(jīng)說,納這樣的繡花鞋墊,當時是村里婦女必備的手藝。但很多人卻從沒想過,它也會跟戰(zhàn)場有關系。1947年春,解放戰(zhàn)爭進入重要時期。國民黨重兵進攻沂蒙山區(qū)。其“王牌主力”整編74師,被華東野戰(zhàn)軍引至離煙莊村不到30公里的孟良崮,一場大戰(zhàn)蓄勢即發(fā)。伊廷珍眼看著村民們組成民兵隊,奔赴戰(zhàn)場。

  沂蒙六姐妹伊廷珍之子 徐敏安:俺村里三百戶人家,男的都上了前線了,六七十歲的老漢兒都拄著木棍給部隊帶路去了。俺娘說,共產(chǎn)黨為咱打天下,解放軍保護咱,有的犧牲了,咱得人心換人心。

  小小的煙莊村,一時間留下的都是伊廷珍這樣的婦女。當時,我軍為了創(chuàng)造戰(zhàn)機,頻繁運動。部隊食宿,要人張羅;區(qū)里派任務,要人操辦。伊廷珍和村里的張玉梅、楊桂英、伊淑英、冀貞蘭、公方蓮這六位當年20歲上下的小姐妹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

  沂蒙六姐妹伊廷珍之子 徐敏安:俺娘和她姐妹們一合計,她們都是共產(chǎn)黨員。咱應該把村里的事務承擔起來,張玉梅是村長,俺娘是副村長,還有文書、財糧員啥的,有啥力,出啥力。

  一天,區(qū)上通信員送來緊急通知:兩天之內(nèi)將5000斤糧食加工成煎餅。伊廷珍和五位姐妹分頭去附近村里動員群眾,往煙莊趕。入夜時分,大家聚到幾個院子,磨面、生火,一刻不閑干活。煎餅香氣撲來,跑了一天的她餓得直頭暈,卻一口也舍不得吃。

  沂蒙六姐妹伊廷珍之子 徐敏安:糧食存起來叫戰(zhàn)士吃,(自己)就吃這煎餅渣渣。吐上唾沫,擱嘴里,吃這個。前方戰(zhàn)士正在沖鋒陷陣 浴血奮戰(zhàn),為得誰啊,不能讓親人餓著肚皮打仗。

  有的姑娘太困了,一打盹,手按在滾燙的鐵鏊子上,燙起大泡,疼醒之后繼續(xù)加工煎餅;有的姑娘,為戰(zhàn)士做軍鞋,納鞋底時要把又粗又硬的麻繩搓成線,磨得腿上鮮血淋漓。

  沂蒙六姐妹楊桂英之女 公愛民:就這么搓,腿燎了再換換。這邊燎了再換這邊,就這樣搓的沒了皮了。那時候那個婦女,就是有那個勁頭啊!

  如今,沂蒙六姐妹紀念館里陳列的紡車、磨盤,還能感受那時的艱辛。這輛小推車,是當年支援前線的主要運輸工具。那時戰(zhàn)場上槍林彈雨,伊廷珍和五位姐妹手心是傷,腿上淌血,踩著小腳走了20多里崎嶇山道,把急需的物資,送到了前沿炮兵陣地。

  沂蒙六姐妹伊廷珍之子 徐敏安:腳趾頭在底下彎著,子彈在頭頂上嗖嗖地響(我說)你害怕不?她說不害怕!就一個想法,煎餅讓戰(zhàn)士吃上 、軍鞋讓戰(zhàn)士穿上,能打上勝仗,能過上好日子。真是死在哪算哪兒,死了也是光榮的。

  有著源源不斷地后方支援,華東野戰(zhàn)軍在孟良崮戰(zhàn)役中,僅用三天時間一舉殲滅國民黨軍隊中最精銳的部隊——整編74師,初步扭轉(zhuǎn)華東戰(zhàn)局,為我軍戰(zhàn)略反攻奠定了基礎。勝利的背后,是大軍聯(lián)營七百里,村村燈火到天明。正是一輛輛川流不息的小推車,推出了人民戰(zhàn)爭的勝利。在解放戰(zhàn)爭中,六姐妹帶領全村為部隊烙煎餅15萬斤,湊集軍馬草料3萬斤,洗軍衣8000多件,做軍鞋500多雙。

  從戰(zhàn)火硝煙中走來的“沂蒙六姐妹”,一心擁軍的深情從未改變。張玉梅大娘的兒子在復員時,希望通過母親和部隊熟悉的領導走走關系,但張玉梅大娘卻一口回絕。

  沂蒙六姐妹張玉梅兒媳 崔加玲:我去求她,我說,多少你說一句話,他不能上下面去。然后俺婆婆說,咱不能給國家添麻煩,我不去說,你們在外面,闖得什么樣是什么樣。我真是哭著走的,這是事實�;厝ハ胂胍彩�,俺這點兒困難還算困難?也就這樣認了吧,一直俺對象還在前線(鄉(xiāng)鎮(zhèn))上。

  70多年前,烙煎餅做軍鞋,帶領鄉(xiāng)親們?nèi)χ暗摹耙拭闪忝谩弊屓藙尤荨?0多年過去了,在脫貧攻堅戰(zhàn)的最前線,涌現(xiàn)了新時代的沂蒙扶貧“六姐妹”,她們帶領鄉(xiāng)親們脫貧致富的故事又傳頌在這片土地上。經(jīng)營進出口服裝企業(yè)的曹淑云,將扶貧車間開進了山區(qū),讓近三百名留守婦女學到技能賺了錢;從養(yǎng)豬農(nóng)民變身“電商達人”的牛慶花,成立果品合作社,讓周邊十幾個村的水果年年都能賣個好價格。

  蒙陰縣孟良晏園農(nóng)副產(chǎn)品有限公司經(jīng)理 全國勞動模范 牛慶花:我就是一個大姐帶著一幫姐妹,在這路上開始往前行。學習六姐妹,建功新時代,小康路上,姐妹同行。

  90后的王洋,研究生畢業(yè)后,報名到臨沭縣朱村做大學生村官。一心忙扶貧,她把原定的婚期推遲了兩年。

  臨沭縣曹莊鎮(zhèn)扶貧辦 王洋:習近平總書記來沂蒙老區(qū)視察,專門到了朱村。留下了這樣一句話,要讓老區(qū)人民過上好日子,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。自己學了那么多年知識,一定要到基層來,咱們來村里當村官,幫助老百姓是最重要的,承擔起這份責任來。(總臺央視記者 閆乃之 卞曉妍 尚凌博)
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
>>更多精彩圖集推薦
国产精品无码首页自拍,亚洲国产成人无码影片在线,国产免费人成电影在线看,国产日韩精品欧美2020区